探究小学生良好习惯培育有效路径 [摘要]孩子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不良习惯,假如不及早得到纠正,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变成恶习或陋习。从矫正不良行为入手,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下方法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一是加压法。二是疏“远”法。三是榜样激励法。四是将功补过法。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良习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育。”所谓的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假如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复基础上形成的有积极性质的习惯,自然对孩子的成长及进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相反,孩子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习惯,有许多是消极的,假如不及早得到纠正,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变成恶习或陋习。我校把养成良习教育写进了德育目标,并分年级段进行细化。课题组的实践证明:从矫正不良行为入手,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矫正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压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未遭到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地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压力”,是教育孩子的必须,也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级的学生黄晓琪常常不完成作业,教育了几次都不见效。后来老师从其家长口中了解孩子爱好跳舞,每天下午放学要去参加一个小时的舞蹈训练,便决定教育的同时结合使用加“压”的方法,使他自觉仔细完成作业。于是对她说:“你既然知道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也有决心做到,让我们一块想办法做到这一点。假如能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可以参加舞蹈训练;假如不能就取消训练。”在其父母和其他任课老师的配合下,施“压”下,其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很快消逝了。不过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突破口”,使对学生的“压”力,变成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动力。 二、疏“远”法 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受到外界这方面或那方面强化刺激的缘故,小学阶段不少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再加上校门口一些小贩的诱惑,助长了这一习惯的形成。如一年级的小红爸妈在外务工,爷爷十分娇惯,每次放学缠着爷爷要钱买东西吃,班主任老师得知后,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并让其“立个人账单”合理利用零花钱的同时,开始让家长对其硬缠软磨不予理睬,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这位同学放学后,买零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