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下的儿科护理论文 1 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患关系的多重性 患儿入院后,由父母及亲属陪护,其护患关系不只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还有护士与其父母、亲属的关系。特别是患儿刚入院时往往有七八个亲属陪伴,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其严密监督下进行,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影响技术发挥。父母及家属爱子心切,对医疗知识欠缺,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与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1],患儿家属往往不顾治疗所必须的操作,对其操作产生误解、挑剔,持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如小儿肺炎,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需要吸痰帮助其排痰,而吸痰操作患儿较痛苦,家属难以接受而不予配合,虽然有的父母没有拒绝但是看到患儿哭闹挣扎的场面难以接受而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怀疑,甚至认为是护士给患儿增加了痛苦,这样下去护士和患儿父母间就产生了矛盾。 1.2 医疗服务与医疗期望脱节 输液是患儿住院必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小儿输液比成人难度要大的多,特别是高烧、腹泻、肥胖患儿。难度增加及其有可能没有一次穿刺成功,但是患儿父母及亲属却是认为来到了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扎针是基本的操作必须一次成功,在患儿的哭闹妈妈的眼泪的促使下,家长会暴怒,否定了护士的一切甚至会对护士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采血化验亦如此,儿科采血一般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父母对此操作恐惧紧张,会对护士施加言语压力,增加护士心理压力,若一针穿刺未成功,父母就会表现出不满意,甚至认为儿科护士的技术差患儿在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无法得到专业的服务。 1.3 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差错及护患沟通欠缺 1.3.1 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儿科工作量大、繁忙,患儿输液时,由于不仔细查对而出现张冠李戴,如更换液体时叫错名字,发口服药时剂量误差等。这些差错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最易导致护患纠纷。 1.3.2 护士操作技术不法律规范 如为留置尿管的患儿更换尿袋,应该先把尿管接口消毒后再与新尿袋接口连接,有的护士因繁忙或是遗忘而没有消毒,家人以别的方式了解到操作过程,假如近几天发生尿路感染,那么家属就会把此事连接在一起,护患纠纷也就一触即发了。 1.3.3 护患沟通欠缺 护患沟通是增强护患关系的桥梁,许多医疗纠纷都是医护人员耐心解释不够引起的[2]。如吸痰操作其实是个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父母对此操作不了解,但是护士假如耐心的解释操作目的及意义取得家属信任,让其参加共同完成此项操作就不会迁怒与护士了。再如采血时家属对采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