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与对策* 第一节 科技人才流动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一 人才流动的概念 人才是指总人口中具有特别人力资本的群体,关于人才的定义有多种,一般国家人事部的人才统计口径是指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或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它涵盖了人才群体的绝大部分,且具有确定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这里所指的人才范围口径。 广义的人才流动,是指人才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工作的岗位、工作的地点、职业的性质、服务的对象及其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因此,根据工作状态确定因素的不同,人才流动就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职业间的流动、产业间的流动或地区间的流动等等。 根据人才服务对象是否改变,人才流动又可以分为组织内流动和组织间流动。组织内流动通常由该组织的人事部门通过提升或调动来完成的,是组织管理行为的结果。而组织间的流动,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才流动,在我国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其表现和作用机制都不相同。这里所讨论的人才流动主要指人才在组织间的流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一是人才的非流动性、二是人才的非价值性。人才的非流动性是指人才归单位所有或部门所有。由于缺少人才市场,并在户籍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的限制下,人才一旦进入单位,就从一而终,很难再在社会上流动,人才本身无权决定自己的流动。长此以往,人才也形成了一种对流动的心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才流动也逐渐频繁。统计表明,1993 年至 1998 年,通过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实现流动的人才近 700 万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人才一三 0 多万人,为农村和乡镇企业引进人才近 140 万人,为三资企业输送人才 175 万人1[①]。另据天津市专业技术人才抽样调查,35.24%的专业技术人才曾经流动过,并且未来人才流动趋势还将不断加温2[②]。 由此可见,人才流动已是社会经济进展的大势所趋。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我*12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而且对社会经济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资本”将成为制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 3[③],智力成份将取代市场份额并成为衡量企业成败的重要标准。我国人才流动趋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力资源对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进展的作用已被逐步认识,并还将进一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