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免疫预防工作新进展徐爱强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一、有关专业术语(一)疫苗n 传统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与其代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p 过去曾习惯将病毒类制剂称为“疫苗”,细菌类制剂称为“菌苗”,细菌外毒素经脱毒的制剂称为“类毒素”。p 近年来由于现代生命科学促进了疫苗的进展,假如仍沿用以往的名称,就很难准确地、完整地概括各种形式免疫制剂的本质。同时,WHO 把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Vaccine)”。p 为避开名词和概念上的混乱,对于各种预防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n 目前疫苗的定义有所延伸,它是指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实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n 疫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p 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剂,即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p 狭义的概念正如《条例》中所规定的,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n 我国疫苗的分类:根据《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将疫苗分为两类:p 第一类疫苗: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p 第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n 广义的概念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它包括:p 主动免疫:使用含有已知抗原成份的疫苗接种于机体,以抵御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起到防病作用,如注射麻疹疫苗、脊灰疫苗预防麻疹、脊灰的发病;p 被动免疫:使用含有已知抗体成分的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接种于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白喉抗毒素,预防乙肝、白喉的发生。n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仅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三)计划免疫n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