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简史开埠前后的传统殡葬业旧时专门从事殡葬的行业叫“红白杠”。它代为丧家结素彩,挂白球,布置灵堂,提供炊具、餐具、席面桌凳用具,主持葬祭仪式,接待宾客等等。红白杠是个松散的组织,平常杠员散居各处,遇有红白事,由杠头召集,事毕即散。红白杠往往和贳器店相配合。贳器店专为婚姻殡葬提供搭棚、扎彩、挂堂幔、挽幛、出租茶担、圆桌、餐具等。贳器店在有较广泛的分布,如新星合记贳器公司、振昌公司、史宝泰、仁松记等,比较集中的在永寿路,那里可称得上贳器店一条街。是个移民城市,开埠后的百年间,80%以上是外乡人。以籍人为例,到清朝末年已有40余万人旅沪。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地人离乡背井来,立足谋生、身陷困境谁来帮;客死他乡谁来为制施恤掩葬,于是出现了以籍贯为经络,按行业而集结的会馆公所。早期的会馆公所,多为同邑旅沪人故后,停柩或掩埋无力回乡棺木之场所。如较早的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关公所,就是合关东、两帮,集资置田以为葬埋公地。又如,嘉庆二年,旅沪甬人发起“一文愿捐”,每日人输一钱,经历年积累,在北门外25保4图购地30余亩,建房寄柩,并以余地为义冢嘉庆八年,又建筑了殡馆、祠堂和墓地,取名“四明公所”。开埠前的会馆公所,为数不过20个,开埠后,曾进展到140余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十六铺大小东门和老城外、洋行街、咸瓜弄、棋盘街、董家渡、斜桥以与城隍庙一带。比较知名的有三山会馆、商船会馆、徽宁会馆、钱业会馆、浙绍会馆、青蓝布业公所、同乡会等。丙舍和寄柩所均系暂停棺柩的场所。最早出现的丙舍是在1798年, 是年, 四明公所在北门外置地30余亩建厂寄柩, 1808、1886、1898年又在各区续建丙舍。据1933年统计,四明公所保管的棺柩达3435具,已运回故乡的3824具,可见丙舍的规模之大。辅元堂和普善山庄是两个慈善团体,均创建于前清。辅元堂位于南市乔家路梅家弄,在法租界也设有分堂,其前身分别为堂和辅元堂,后两堂合并改为此称。清末明初,集合其它善团,分设施棺、济贫、育婴、养老、习艺和妇女六个部门。普善山庄初设在闸北普善路。后迁入租界,其设在戈登路的材栈,长年生产材头上刷有蓝底白十字的杉木薄皮棺,供作收敛露尸或施舍改无力买棺盛殓者。两个善团还建立了许多义葬地,据1942年统计,普善山庄有义地638亩,主要分布在大场附近;辅元堂有义地21处,共32638亩,大多分布在浦东白莲泾一带。两个善团通过募集钱款和棺木,解决施行善举的资材,他们收集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