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以“工匠”的仔细和敬业精神为出发点,从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改革方面探究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展中,提出必须转变办学思路,以培育专业型人才为主,突出“成人性”和“实践性”;必须不断开拓“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成人教育模式等措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老师爱岗敬业、坚守职责、精益求精,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进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成人高等教育从建国初期创办到现今的几十年间,随着社会的进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也面临着挑战,成人高等教育该如何转型进展,是当前迫切需要厘清思路的核心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24 年 3 月 5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舞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立即引发了各行业的热议。成人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大进展。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将工匠精神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其本质和核心是敬业和仔细。具体而言,是指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追求完美;对教学的一丝不苟,严谨仔细地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个学生;专注坚持,对教学和学术讨论几十年如一日地倾心执着,不断完善;敬业爱教的工作态度,对教育工作怀敬畏之心,热爱老师事业。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未来成人高等教育生存、进展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口号,它应该铭刻于每一个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心中。要想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践行工匠精神,除了老师内心的坚守外,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尤为重要的是,政府不应追求教育产业化,而是要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形成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共识,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不能沦为学校谋利的部门,应该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主体构成,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老师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允许慢工出细活,允许老师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教学和学术讨论,做到摒弃浮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试想德国科隆大教堂耗时 600 多年(1248 年—1880 年)才建好,但德国人用“慢功细活”的工匠精神奉献给世人完美的哥特式教堂。瑞士也是凭着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