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论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 56 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 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1],其中男 35 例,女 21 例,年龄 15~67 岁,病程 1.5~18 年,平均 8 年。其中浅表性胃炎 36 例,萎缩性胃炎 17 例,糜烂性胃炎3 例。 1.2 辨证分型与治疗 1.2.1 脾胃虚弱型共 26 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 20g,白术 15g,茯苓 15g,陈皮 10g,半夏 10g,木香 10g,砂仁 6g,黄芪 20g,炙甘草 9g,当归 10g。 1.2.2 肝胃不和型共 14 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方:柴胡 10g、白芍 20g、枳壳12g、甘草 6g、延胡索 15g、佛手 10g、川楝子 10g、旋覆花12g、香附 12g、木香 10g、陈皮 10g。 1.2.3 脾胃湿热型共 10 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 15g,苍术 15g,陈皮 12g,黄芩12g,黄连 10g,半夏 10g,霍香 12g,茯苓 15g,石菖蒲 10g,薏苡仁 20g,蒲公英 30g。 1.2.4 胃阴不足型共 6 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沙参 15g,麦冬 15g,生地 15g,玉竹 15g,石斛 15g,白芍 15g,枳壳10g,山楂 15g,黄连 6g,甘草 6g。 1.3 病例介绍 1.3.1 病例 1 杨某,女,35 岁。2024 年 3 月 7 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约 8 年,近因饮食不节又出现胃脘隐痛痞满,纳差,腹胀,大便欠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辨证为中虚气滞所致。治当补中健脾,理气导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 20g,白术 15g,茯苓 15g,陈皮 10g,半夏10g,木香 10g,砂仁 6g,黄芪 20g,炙甘草 9g,当归 10g。每日 1剂,水煎服。调治 3 个月,症状明显减轻。继治 3 个月复查胃镜,为浅表性胃炎,随访 1.5 年,症状不显,未见复发。 1.3.2 病例 2 肖某,男,42 岁,2024 年 6 月 20 日初诊。病程两月余,剑突下隐痛、灼热,泛酸、口干黏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