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 吴成昊 且听风吟,且闻雨声,文化行者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文化行者,一直在路上。 第一次进行走访调查,一切貌似不如估计中的那么顺利,沿着控拜曲折曲折的小路走了许久也没有收获,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难道第一天就会让我们空手而归吗? 抱怨?有用吗?或许正如晚上沟通会上厦大学长程世全说的那样,现在的银匠村已不再是以前的银匠村了,真的是”银匠不在村”的局面。 前进?希望?可是这些都在哪里。后来我们找到一位老银匠——李大叔,可是“银匠”对他而言也只是曾经,现在,他不得不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而放弃“银匠”这一工作,务农——或许是他最好,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且听风吟,可是当我们每个人都静心听风吟鸟鸣时,风——我们都忘了在往哪一个方向吹。就像我们晚上一直在争论的,苗银传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当我们一个个调查的团队来到控拜,来到银匠之村,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什么?貌似一切做法都很合理,显得顺理成章,可是却又处处都是矛盾。小小的控拜,给我们映射的可能是手工与模具之间的认知,也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和争斗。 雨一直都在下,正当我们寻找避雨之处时,一对中年夫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也是苗银世家,现在在雷山县县城里从事苗族银饰的制作,看样子,他们比李大叔一家的负担要轻许多,没有了来自儿女和父母的压力,他们的生活显得比较的悠闲和舒适——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装饰得明明亮亮,见多识广的大叔还养了一只小鸟,没事儿逗逗小鸟,修养生性,每逢苗年之日和吃新节的时候回到控拜与相邻们聚一聚,小日子过得还是乐悠悠的。 虽说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大雨,站在吊脚楼上也让我们领略了“雨中仙境”和“空山新雨后”的不可言说的漂亮。 一天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无论是和小孩子们的相处,还是和大婶大叔们的交谈,我们都获益颇丰。工作一天之后,最好的犒劳当然是我们丰富的晚餐,或许没有色、香、味,但是听着风声,感受着大自然的漂亮和控拜村民的热情,这一餐,必定会是难忘的一餐。 十五天,信任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在这里,每一样事物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从苗族银饰到苗家刺绣,再到苗歌苗年等等,神奇感总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在这里我们将会有期许,有目标,有回忆,还有不舍。美好的人和事也必定会常伴我们身边:给我们送菜的李大叔;热情好客,为我们演唱苗歌的熊奶奶;调查的时候给我们带路的潘仕军和龙朝宇同学;还有夜晚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