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产者道德体系的探究 本文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生产者道德自律的机制剖析 1.信息非对称与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关系在现实中,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另一些产品又生产过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会出现失误,比如购买了一些有害健康的伪劣商品,而错过了一些有益健康的优良商品。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并且生产者往往相比消费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导致生产者冒着道德风险,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生产劣质有害的产品,去追逐更大的利润。2.信息非对称弱化生产者道德自律的主要机制首先,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降低。爱尔维修说:“假如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样了解呢?必须了解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1]企业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生产者在生产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一种无形的产品———社会效应。在改革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嗅到了较为自由、较为开放的商业气息,纷纷下海经商,力求赚得第一桶金。这种人员的复杂构成,也造成了生产者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当生产者生产或者销售劣质、假冒产品的时候,首先对消费者的权益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造成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目前环境恶劣的食品行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吃什么都是错的”定性思维。其次给其他诚信的生产者也造成了损害,假如这些生产劣质产品的生产者同样可以获利,甚至获利更多,那么久而久之,其他一些诚信的生产者也会加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导致了生产者诚信的缺失,给社会也会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在利益面前,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越来越低。其次,来自生产者外部的约束软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展是一切进展的重中之重,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或者较发达国家的国情,在变革初期并没有一个可以全盘照搬的成功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只有在经济进展的过程中,去检验,去创新,找到适合自身进展的道路。麦金太尔说过,“假如在一特定社会中,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变得压倒一切,那么,美德的观念可能首先被削弱,然后也许就几乎被全然抹杀,虽然其模拟物可能还很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