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允价值的引入与评价 一、公允价值引入,相关者利益倍受关注 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记录的通常是资产的原始购买价格或其他形式的交易价格。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基于历史成本的财务会计足以向企业提供其所拥有的财产、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方面的有关信息,也足以为经济往来中的各方提供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有关信息。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股份公司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而股份公司制的企业拥有更加分散化的产权主体,除了股东之外还有债权人、政府等多个产权主体。 这样,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进展,关注企业进展并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已不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关注企业未来制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同时,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历史成本会计的根本优势——可靠性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新的经营活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会计体系的崩溃。许多投资者发现,历史成本会计的财务报告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会误导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推断。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 2000 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充分说明将历史成本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不仅不能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相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 1982 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 16 号(IAS16)开始,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不动产、租赁、养老金和企业合并等非金融工具项目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在 2024 年修订的 IAS16《不动产、厂场设备》中,更是直接明确地规定了会计主体进行后续计量时,可选择成本模式和重新评估价两种模式。同时,经修订的 IAS40《投资性不动产》也规定会计主体可以选择以成本减去折旧或者以公允价值(脱手价格)进行后续计量,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