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七十年历史回顾: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全面改造的关键时期,国家在基础建设和长远效益上投放多、发展步子大,可想而知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投入不会很大。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起步发展时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共产党不关心人民生活,或者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人民生活没有改善和提高。有些人在讲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时,总是说“长期没有变化”、“普遍贫穷”,统统是“挨饿”、“吃不饱饭”的年代。历史似乎成了可以被人任意扭曲、涂抹的面团。而事实恰恰相反,那段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仍是显著的。1、从总体上实现了温饱的确,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普遍贫穷”、人们“吃不饱饭”、“挨饿”的年代,那主要是“三年困难时期”的事情;而决不能概括整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生活状况。事实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毛主席和党中央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排,因而在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之后形势就很快好转,城乡居民吃不饱饭、挨饿的状况逐渐消失。到 1965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9452 万吨,比 1960 年增加了 5000 多万吨,接近了 1957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农产品如棉花、油菜、甘蔗、考烟等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大大超过了 1957 年。其中棉花总产量达 4195 万担,比 1957 年增长了 22%;猪肉、羊肉、蔬菜等副食供应增长 30%以上。1965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 657 亿元,比 1957 年增长 28%。(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第 235-236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当时市场供应显著改善,城乡生活大大好转,被称为六十年代中期的好时期。难道有谁记得在那时生活仍处于“饥荒挨饿”状态吗?此后不久,即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人们知道,“文革”初期,全国对“大串连”的红卫兵实行乘车、吃饭、住宿等不要钱。红卫兵无论到了哪里,只凭一纸介绍信当地的接待站就安排吃饭、住宿。当时谁见到过城乡有挨饿、吃不饱饭的情况吗?这说明当时的吃饭问题已不是困难的事情。那么在“文革”十多年间,人民生活水平究竟是下降了还是继续提高了呢?其实,事情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拿七十年代的状况与“文革”前的 1965 年相比,生活状况究竟是好起来了还是更差了?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神经正常的人来说都是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1979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 6642.3 亿斤,比 1965 年的 3890.5 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