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电影人物情感表达讨论 摘要: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致使社会阶层流动固化。从乡村流向城市,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青年群体是当下底层群体生活境况的缩影。《无名之辈》将保安、劫匪、残疾人、按摩女、无业游民等具有代表性的底层人物的命运交织演绎,呈现了一场因离奇盗窃案而引发的荒诞闹剧。以共情理论为学术视角,分析《无名之辈》对观众传达底层情感的电影符号元素,以及观众在接触电影所传达的情感符号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联动过程。最后基于影片表达的底层情感,分析电影镜像反映底层群体阶层突围的情感价值。 关键词:《无名之辈》;底层群体;情感表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1]情感作为电影与观众互动的介质,情感的传递成为影片和观众情感关系强化的“粘合剂”。电影《无名之辈》通过电影符号元素将人物、情节、表达的核心思想输出给观众,观众在观影时将影片情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体会影片底层人物精神世界,产生情感联动与共鸣。此外,电影具有承载着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的影像功能,是时代语境的反映[2]。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刻画为具有相似生存背景的观众诉说其内心的声音,并激发观众对整个社会现实问题作价值思考。底层电影关注的对象以及反映的价值意义将人物群体所隐蔽的“个体”形象抽离出来,从宏大的国家观念转变为对生存在现代城市“人”境遇的关注。电影《无名之辈》以市井小人物的立场透视底层群体,通过电影符号深化刻画生活在西南某个县城中的底层群体因一起离奇盗窃案而引发的寻枪行动,并由此迸发一系列阶层突围事件。保安马先勇、劫匪李海根和胡广生、瘫痪女马嘉旗、按摩女肇红霞等身份鲜亮的角色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也是现实社会底层人群的缩影。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演绎展现底层人物的阶层突围抗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底层群体的价值关怀。本文围绕底层群体这一主体,引入共情理论,分析电影符号对底层人物身份塑造的情感表达,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所引发与影片人物类似生存心境的情感联动,唤醒观众内心情感共鸣,以此传达社会底层群体为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维护尊严与命运抗争的现实意义。 一、电影符号塑造底层人物蕴含的情感表达 底层群体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别群体,“占有少量的甚至没有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社会人群,并且这种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