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4 年 7 月起,中国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 6 个月涨幅超过 6.0%,2024 年全年 CPI 创 11年最高的 4.8%,而央行规定的 CPI 警戒线为 3%。更为严重的是,据权威专家预测,由于流动性过剩根源未除,国际农产品和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 2024 年中国的 CPI指数难以控制在 5%以下。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性问题。 一般来说,制造类企业的材料成本占到总成本的 50%-80%,假如 CPI 上涨 6%,意味着企业总体成本将上涨 3%-4.8%。很明显,如此幅度的持续增长,将给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甚至是致命威胁,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应如何应对呢? 就目前来看,企业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提高售价,将上涨成本转移到客户手中,由客户承担最终压力,由于通胀的持续性,这一做法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某行业知名企业曾在 2024 年一年之内连续三次提高产品售价,引起了经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极大反感,也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带来极大冲击;第二种是自我消化,企业独自承担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生产制造、期间费用等环节的改善进行内部挖潜,抵消一部分,用自身利润弥补一部分,然而面对如此频繁、巨大的上涨幅度,生产制造与期间费用的空间有限,使得企业陷入了用自身利润应对通胀的尴尬境地。 正略钧策认为: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采购管理转向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供应管理,将是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制造类企业的采购成本远高于劳动力成本与其他成本,只有改进企业采购\供应职能,才是长久控制成本的根本。供应部门通过良好的竞价策略,抵制不合理的价格上涨;通过动态供应商管理策略,提高物料的质量与及时性以减少各种浪费;通过价值工程分析,降低销售成本中物料部分成本;通过改善供应合作策略,如执行供应商早期介入(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ESI)策略,使供应商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一旦我们成功应用这些措施,那么将使企业采购行为从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并以此奠定供应在企业中的核心优势地位。 那么如何完成采购向供应的转变,建立有效的企业供应体系呢?很多企业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有通过供应组织机构与供应地位的调整,来增强自身的供应能力的;有通过人才引进的,试图实现换血改善的(国内不乏开出百万年薪招聘采购总监的企业),然而这些措施效果并不理想。正略钧策认为:企业供应管理本质上是供应商-厂家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