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建设论文 【摘要】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社会化主要包括传承人类知识与形成价值观两个方面。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化逐步迈向终身化。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网络化的教学特征,成为终身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大学在对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社会法律规范教育重视的不足、办学机制不尽合理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应该设定更加合理法律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人才培育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化;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化 1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自然人通过训练、教育、培育等社会化过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个体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互动,将社会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化是将外在文化内化的过程。他们认为“社会化即是学习社会与文化的信仰、价值、法律规范与社会角色的过程。”[1]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法律规范的内化过程。我国学者对社会化的讨论则更为具体,风笑天早在 20 世纪90 年代就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法律规范、角色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目标、自我意识等方面对个体社会化进行了考察。[2]学者郑杭生则从社会的传承与可持续进展等方面对社会化进行了探讨。随后,有诸多学者对社会化进行了讨论。综合前人的讨论,笔者认为就社会化的内容而言,社会化可以分为传承人类知识与内化社会法律规范两个部分。1.1 传承人类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积累更新的,尤其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更短。因此,传承人类知识在当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拥有一定的人类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前提。知识的传承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谋生手段,人类只有掌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自理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自谋生活。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日,对基本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较好地掌握社会知识与技能的人,往往不能被社会接纳,只有较好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有较大进展。我国作为一个进展中的大国,目前在技术方面仍处于追赶状态,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急迫的产业升级的需求,而社会大众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因此,传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