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软基处理5.1 填方路堤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形成原因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粉喷桩未达到设计要求。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要求。6、桩未打穿软弱层。防治措施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2、粉喷桩应整改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5.2 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2、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与时发现基底暗沟、暗塘。2、沟、塘淤泥应清理洁净,并采纳水稳定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3、提高路基压实度。5.3 路基出现滑裂面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软土厚度不均匀。2、淤泥清除换填不彻底。3、填土速率过快。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与时发现暗沟、暗塘。2、加强沉降和侧向位移观测,与时发现侧滑苗头。6、路基6.1 路基碾压出现“弹簧”形成原因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3、翻晒、拌和不均匀。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2、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3、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5.2 路基压实度不够形成原因1、碾压遍数不够。2、压路机质量偏小。3、松铺厚度过大。4、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5、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防治措施6、确保压路机的质量与碾压遍数符合规定。7、采纳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8、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9、路基土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5.3 路基积水严重形成原因1、路基表面不平整。2、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道坡。防治措施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2、路基表面应设 2%~4%横坡。5.4 路基边坡被冲刷形成原因1、过早的消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与时跟上。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3、每次雨水冲刷后与时修补路基。4、边坡未与时修补路基。防治措施1、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与时跟上。2、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梗和排水沟。3、应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