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讨论 1 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国内,有 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育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 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 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育。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 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 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 2024 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进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 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推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讨论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进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育、进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进展通道,即“纵向进展”“横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