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能力素养模型探讨 摘要:建立职业能力模型可以帮助大学教育内容有效解决空心化和短期行为等问题。模型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建模对象,本文采纳文献讨论、教育反思、企业访谈等方式从理论、教学、用人单位三方面能力素养入手,建立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能力素养模型讨论,同时设立对应的二级、三级指标,努力构造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最后对就业能力模型的特点进行最后总结,并指出就业能力模型的应用局限性及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养模型;讨论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讨论 能力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想要科学、准确地给能力下一个定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业能力最早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能力包含的意义和讨论的视角也是不同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讨论是能力讨论中非常独特的领域。因为讨论的角度不同,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也是不同的。专家认为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特征: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意愿、自我管理的技能、团队工作、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加。劳动市场所需的人才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学习知识和综合素养开发而猎取的就业理想,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又可以在社会工作中发挥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应聘者时把应聘者的综合素养高低作为是否招聘的依据。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养模型的建立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是比较强的,此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广,因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综合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一份调查显示,高校老师从学生就业角度认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人际的交往能力、自我调节和敬业精神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是必不可少的。 三、问题的提出 当今大学教育存在两个非常普遍问题,第一个是空洞,第二个是功利。空洞具体表现为:教学中没有设立具体的就业能力培训的目标,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性进行发挥,没有能够明确能力点和训练系统。功利具体表现为:为了完成参加和各级技能大赛或者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虽然在此教学过程中有能力点和训练体系,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素养、就业精神不重视大大限制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提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空洞是因为教育目的性不清楚,功利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