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生应用能力培育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育规模越来越大,在教育部公布的 2024 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 820 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就有超过 600 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而且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培育适应经济快速进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身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常常有这样的纠结:对于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需求量很大的就业市场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不愿去设想今后的专业进展;而对于急需管理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很难发现既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又具备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培育工商管理人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由于国内高校实践环节的普遍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国内企业的现状了解不足,也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工作的适应期过长。鉴于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大多企业更青睐于从生产、销售等工作一线逐渐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式的管理人才。因此,不可否认,当前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校教育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培育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定位模糊。理论界对于工商管理教育目标的界定主要有精英说、职业教育说和通识说。精英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培育具有高度经验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行的工商管理人才;职业教育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提供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而通识说则认为工商管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是一种通识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定位模糊,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育[1]。 第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从各专业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整体教学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部分,实践型课程和实践教学诸多环节是培育工商管理执业者基本素养的理念尚未得以确立,实践教学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在规划、投入上与实际需要脱节。实践教学规划往往是缺乏整体观念,需要什么建什么;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略显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实际;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