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中媒介论文 关键词:媒介时间媒介遮蔽媒介素养 [摘要]: 时间是人乃至人类最内在的存在结构与生成依据。在未竟的现代性的进程中,媒介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的时间意识与观念。媒介化时间的涌现与时间化媒介的膨胀,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媒介与时间的复杂关系结构。媒介化时间带给人们以便利,也带来了新的遮蔽与异化。这一挑战的应答方式之一是有效的媒介素养与认知教育。 时间是人乃至人类最内在的存在结构与生成依据。关于时间,大体可理解为物理时间与非物理时间两种系统。前者是自然状态的时间,人们以度量的方式予以把握;后者是人的精神视野与主观意识中的相对性的时间。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产业机构,其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与特定时长的物理时间紧密相联,同时又在这种联系中深刻影响乃至塑造着人的时间体验、时间意识与观念。现代媒介与时间的关系,既包涵着深刻的人文价值指向,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敞开的时间:媒介与人的现代性互动 时间历来是哲学家们运思的重要命题。西方传统中,时间长期属于物理学视域中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先哲们常常被称为物理学家,因为他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自然,而 physis 最初就是自身涌现的东西。涌现者是如何涌现的?物理学对于自然根基的追问带来了一种时间观念,这从追问伊始就遮盖了本源时间。譬如,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一个现成的现在之流,它自在的流失着。在他眼中,整个物理世界的生灭就受到这种自在之流的时间支配。然而这种观念受到中世纪奥古斯丁的质疑,他在《忏悔录》一书中表达:“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在他看来,时间不是“什么”,“时间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时间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之中,是心灵或思想的伸展。”二是“过去、将来统一于现在,通过现在而存在”。[1]这种对于时间心灵化的理解颇具现代意味,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得到回应。海氏从生存论角度解释时间,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时间性有三种到时样式,即“将来”、“已在”和“当前”,并据此划分三种视界,“走向自己”、“返回自己”和“让……来相遇”。海氏时间沉思的指向是存在论的,他要以此唤起人们对于时间结构中的自身存在的一种自觉。他认为存在的人有三个特征:必定性,它是被迫抛入这个世界中;可能性,它面临着各种可能性,不断筹划,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