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岗位是我创新的土壤——包起帆doc-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岗位是我创新的土壤——包起帆doc-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_第1页
岗位是我创新的土壤——包起帆doc-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_第2页
岗位是我创新的土壤——包起帆doc-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_第3页
岗位是我创新的土壤包起帆 我的智商并不高,我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回顾我这些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追随着企业的进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记得 1978 年,我在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做修理工,负责修理码头上的电动式起重机。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一个月要换 3 到 4 根,司机们叫苦不迭。作为一名修理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能否动动脑筋改一改。工作之余、中午休息时间,我就一头钻进机房观察,有时候几个小时不下来,经过反复琢磨,我发现钢丝绳的损坏是由于钢丝绳之间的“咬绳”引起的。怎样才能使钢丝绳不“咬绳”呢?回到家里,我就把缝纫机上的卷线圈作模型,对比试验,结果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安装后使起重机钢丝绳的损耗从一个月换 3 根减少为三个月换 1 根,码头上 20 多台起重机改进后,效果都很好。后来,《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小文章,介绍了一个工人搞革新的故事,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成铅字,我激动得好几夜睡不着觉。就是这个小发明、这篇小文章激励我走上了创新之路。到了 1981 年,我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在工艺科当上了工程师,搞起了抓斗。那时我对抓斗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是码头的安全生产逼得我开始讨论抓斗。那时码头木材装卸是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绑后,再用吊机往上吊,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一年里我目睹了 3 名工人兄弟因木材装卸而工伤死亡的现实,3 个人加起来的年龄还不到 80 岁。大家谈木色变,把木材装卸称之为“木老虎”。尽管那时我已经离开了码头装卸工的岗位,但是对工人兄弟的朴素感情使我萌发了“虎”口夺生的强烈欲望,并促使我走上了木材抓斗的攻关之路。那时候我刚刚结婚不久,孩子还在襁褓之中,为了做实验,我白天黑夜都在码头上,最多的时候三天三夜没有睡过觉,五天五夜没有回过家。为了查阅有关资料,星期天节假日,我成了图书馆、情报所的常客。在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将近三年的艰难攻关,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在码头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从此以后工人们就不需要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码头上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装卸效率也因此提高了近三倍。说句心里话,对工人兄弟的真挚感情是我早期创新和发明的原动力。能够解除安全隐患,能够使工人兄弟兴奋上班、安全下班是我最大的欢乐,从中我也尝到了甜头。以后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