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能力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教学的关键,即只有大量阅读,培育语感,才会熟能生巧,左右逢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虽篇目有所增多,阅读量有所加大,但仍然无法满足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的学生的需要,加之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讲读、轻自读的现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读到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教学中程序化的训练,切割式的解释,无不压抑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阻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进展。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便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对课文涵泳品味,同时鼓舞学生积极阅读课外读物,致力于由课内向课外的辐射与延伸,以达到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培育语感,提高素养的目的。 1语感能力的培育——重“读” 多少年来,过分地强调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思想性,重老师冷静分析、剖解,轻学生热情体悟、感受;让最能濡染学生性情,最能培育学生语感的“读”,慢慢淡出了语文教学过程。满耳听见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解说,满眼看见的,是学生或正襟危坐或心不在焉的听取或抄录。听不见老师的“密咏恬吟”(沈得潜语),也很难看到鲁迅先生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场面,“鼎沸”的,可能只是学生忍受不了枯燥而发出的抗议。 语文学科渗透着深厚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字里行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间世象、人情事理、思想情感。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师任何自以为是的分析,都是对文学意象的武断和窄化。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尽摹性。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应的语感分析,也就是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认真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例如上《孔乙己》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该文中几个关键词语的运用。“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作者写孔乙己“坐着”用“手”“走了”,为什么不用“爬”呢?指导学生查字典得知,“爬”是手脚并用,于是学生就能理解孔乙己被丁举人一顿毒打,打断了脚,他当然不能“爬”了,只好用“手”当脚使。这样一分析,就激发了学生对丁举人之流的愤恨,同为读书人,竟如此狠毒。不需多讲,学生就理解了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等级森严的残酷的黑暗社会,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作为读者的学生,应该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只有切身走进作品的洞天,才能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