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共管理的均等化及有效供给 [论文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供给;福建省 [论文摘要]文章先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统筹考虑的基本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实践上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的创新战略。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利用财政手段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民,是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本文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的理论基础与创新战略问题。 一 公平正义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原则,正如罗尔斯所说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宝、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1]正是如此,公平正义作为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的核心主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标准。[2][3]即使是当代民营化大师萨瓦斯也曾指出,“公共服务绩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提供服务的设施、资源在空间上的公平分配”。[4] 当前,我国已经把公平正义确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关键。但是,必须看到,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言,仅仅强调公共服务财政经费的划拨与转移仍远远不够,对于公共服务的输送机制、质量水平、效率效益和实际可获得性的关注同样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对于公共服务的绩效来说,效率、效益和公平是三个相互联系而不可或缺的评判标准。[5]这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还需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水平不断提高。而所谓的有效供给,就是指通过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的完善(如国家和地方的财政与事权配置)、提供机制与工具的改革(运用竞争性、志愿性的工具以及新型供给技术)、质量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改进、评估与监督)等来改善公共服务自身的体系,促使用于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共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障公共服务高效、优质、准确地输送给需求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经济进展能力(决定财政汲入水平),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主要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