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插花的历史与特征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插花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0 多年的原始社会后期陶器上出现的花卉纹饰,经历的秦汉起步期、隋唐兴旺期、宋元极盛期和明清成熟期的循序渐进的进展历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插花艺术风格,本文从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两方面深化探讨,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插花特点与其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讨论奠定基础。 1 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 1.1 秦汉的起步期 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给予花卉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1.2 隋唐兴旺期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进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进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