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施行,网络教育的进展,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 以往的教学,我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扮演以老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体现。而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就能促进学生的素养进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语文老师要抓好下面几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进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老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真正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却常常为“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不一致”而埋怨,于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常常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尽快地将教案中设计的步骤“走”完。至于学生在此过程中是从容品读了还是走马观花,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其实,这仍然是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篇文章,学生能理解多少,哪里有疑惑,可能于何处反复质疑讨论,即使老师在备课中“备”了学生,也仍难以完全确定。因而,我认为,教学中,老师应适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不能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任务”而牵着学生走。假如学生明明在此有疑惑却置之不理,那么,即使教学设计中各环节都完成了,又怎能说是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在设计教学时,我常常注重“备课的细致”,所谓“细致”,即将每一个环节细化,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