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育与方法讨论》 发表日期:07 月 04 日 字体:大 中 小 一、课题讨论背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倡多读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使课外阅读伴随学生一生,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这是现代教育和新课程给予学校教育的使命。但由于种种原因,今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他们是伴随着电视、游戏和卡通长大的,他们客观上已经成为读图的一代,习惯于“快餐式〞阅读,思考肤浅。如何帮助和指导他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自觉地“既能直面图像,又能亲近文字〞,在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对话中使身心得以开展。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大众的普与,对小学的课外阅读形成冲击,如何正确引导;如何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如何大面积加大课外阅读实施力度,增强创新意识…… 这是语文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育与方法讨论》。 二、讨论价值 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根本素养,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课外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培育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舞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外阅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假如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全面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根底。 4.丰富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老师和学生〕。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育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三、讨论理论依据 1.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承受丰富的滋养,从而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2、叶圣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