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生艺术感觉培养探讨

小学生艺术感觉培养探讨_第1页
小学生艺术感觉培养探讨_第2页
小学生艺术感觉培养探讨_第3页
小学生艺术感觉培育探讨 新中国的儿童现代美术教育严格来说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真正起步,至今算来已有 30 多年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举国上下对“科教兴国”的高度贯彻,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艺术学科作为核心学科之一,使得这项事业得以蓬勃进展。虽然儿童美术教育理论讨论水平不断提高,但长期受限于儿童美术教育师资不足和人们惯常的“副科”认识,使得儿童美术教育的模式化、成人化倾向严重。具体呈现为以下三种教学现象:第一种是“反复训练教学法”,老师比较熟悉或擅长某一种画法,如花鸟画或山水画,教其弟子就反复训练这一种技法,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甚至成为所谓能画“齐白石的虾”或“徐悲鸿的马”的“天才儿童”。这些“天才儿童”画出来的画,固然精彩,可惜毫无制造力可言。第二种是“简笔画教学法”,有的老师以师范院校学习的简笔画教材为模本把构图、色彩甚至造型固定化,孩子的作画成为各种形式的公式组合。画房子是三角形再加长方形,里面还有田字形的窗户;画人物就是小小的嘴巴配上大大的眼睛等等。模式化的造型,千人一面,毫无生气。第三种是“专业技巧教学法”。这些老师可能出身专业美术院校,自身素养较高,但缺乏儿童美术教学理论素养,机械地让小学生画石膏,画景物,甚至临摹成年人的作品,过早地把专业院校的课程生搬硬套在天真活泼的孩子身上。儿童学习美术,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技能技巧却不是学习美术的唯一目标和内容。假如一个美术老师只懂得教学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巧,这样的美术课只能叫“美术技法训练课”。美术课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能技巧的工具。美育要关注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1],作为美育重要途径之一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以美育人,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育要落实美育要求,首先应该注重培育孩子的艺术感觉。何为艺术感觉?艺术感觉就是指主体在事物中自觉地感受到美的真谛,产生美的愉悦,并能主动制造美的一种审美心理能力。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制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 7 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制造性成长。”[2]这与《美术课程标准》的“关注文化与生活、健全人格”等理念是相互契合的。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艺术感觉差别是很大的。有的人认为艺术感觉是先天的,这种说法有些道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旅传媒+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文化,成就未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