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养成教育即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需要长期不懈的营造。 一、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使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学校重法律规范的知识传递,忽视习惯实践和培育,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不遵循他们身心进展的特点,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根据实施素养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育良好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基。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对于儿童自身提高和未来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的进展的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在一天一天的训练和培育中积淀下来,才能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道德素养进一步健康进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抓好小学养成教育的构想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说明靠一本守则,一个法律规范和简单的说服教育是不能有效完成的,这就需要花大力气来讨论和践行。 1.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明了教育者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