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少年儿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攻击性强等种种外显的和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进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因此,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培育,以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一、优化老师素养,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可以怀疑父母,质疑朋友,但很少有人否认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不仅仅是老师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我们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人文素养吸引和教育了学生,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一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取决于老师自身的素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老师的素养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要求我们的老师要立足于学生进展的需要,做到一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要仔细学习,广采博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涵,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且可以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能引经据典,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启迪;二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既能因材施教,激活每一个学生努力向上的在动力,又能以长者的风度,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的言行,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他们同意把老师当作朋友,同意和老师说心里话,这样,我们老师可以与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教育的主动地位,让一些潜在的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要掌握青少年心理进展的规律。要仔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欢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走进学生心灵,用老师的爱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似乎越来越感到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有的很自私,有的攻击性强,有的一会儿狂,一会儿又郁郁寡欢……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睛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扰乱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关怀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外,对孩子又了解多少又关怀多少呢?他们缺少的是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