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积极性思考 一、信任学生,给予信心 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育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育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制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进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讨论表明,对于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要让他们接受一种观念,当你与他分析正反两方面时,他最能接受。这一讨论同时表明对高年级学生,要让他接受老师的观念,你必须与他分析正反两反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展一些活动时,必须与同学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我们有哪些不足?例如,我在班级实施“值日周长”活动时,就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班级的现状,找出优缺点,对于这一活动的设想也进行分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对于他们是信任的,是信任他们能做好的,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接受班主任的观念,同时,学生也有了能胜任“值日周长”的信心。所以在开始阶段,就有同学勇敢举起小手,报名参加竞选。正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使得活动有了良好的开端。所以说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信心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支持学生,给予威信 尊重学生、关怀学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要做到切实可行,坚持不渝地贯彻到底,用任小艾的话说:“以爱动其心。”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这是因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由于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也不会“不变速”前进。所以班主任在工作方法上要灵活变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充分给予学生信心,有了信心,那是成功的开始,可在现实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威信往往受到挑战,让学生的积极性又受到了挫伤。在开展上述活动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为此,我及时开了个班会,在会上主要明确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