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反思小学教育教学反思 1 培育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品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抓好三个落实: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落实 二、培育学生的自觉性要抓落实 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同培育学生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明确其中的意义和好处所在;另一面让学生在知理明理的基础上,懂得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到在接受养成教育和决择自己行为习惯时,都能达到自觉的程度。 三、激励学生的自律性要抓落实 养成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常常激励学生的自律性,培育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认识并理会到榜样的崇高精神和品行所在,激发学生自律的动机,再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找出行为上的闪光点,最后勉励学生学习榜样,常常进行自律。经教育和自省自律而有了进步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自律并克服缺点的勇气得到鼓舞,使他们感到自律的好处,感到有信心养成乐于自律的品行。小学教育教学反思 2 在课程改革中,老师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作为年轻老师的我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要不断调试好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加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老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 传道、授业、解惑 被认为是老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讨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老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加、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老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讨论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 。老师不仅要参加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老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纳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