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作用 1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封山育林模式化严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环境问题秉承“因地制宜”“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态度。然而,现实中的整治方案却往往生硬地照搬其他地方采纳的封山育林成功模式,脱离当地的实际进展状况,常常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变化。另外,要遵循自然界的进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相匹配,急于求成不可取。在封山育林方式上,应该针对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行专家加入育林护林的建设事业中,对林地的不同形式进行专业指导。1.2 封山育林体制化不健全。政府对林业治理实行封山育林的认知不够全面,重视不够,导致工作进程不快,效率不高,实施结果不尽如意。全面可靠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落实封山育林的工作。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摒弃先进展经济后恢复环境的错误思维。一定要建立健全封山育林配套机制体制,加强对负责机构的职能健全和监督体系。可以建立“封山育林专项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并且定期组织科学沟通会,向专家咨询专业的育林知识,引入相关监督机构,促进封山育林取得成效。1.3 封山育林易陷入舍本逐末境地。在植林过程中,为了促进植被的生长,往往使用大量药剂,殊不知适得其反造成植被生长不良,土壤盐碱性失衡,不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降低可持续进展的可能性。要科学施肥、专业用药,封山育林培育的不同类型的林木资源,要充分利用养护结合的特点,提高吸收养分的效率,适应森林植被在山区的气候、水土等多种条件。同时注意保护特种植被,增强植被的稳定适应程度,有效提高森林再生能力的功能,切不可因小失大。 2 封山育林的应用与措施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同地段科学规划,必须要考虑到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因素,制定符合区域进展的规划。在土壤肥力相对丰富的地区,实施植物自然进展的政策,自由生长。在土壤肥力相对欠缺的地域,根据人为因素影响大小,推断哪些地域适合原生林生长,哪些地方适合人工林建设,哪些地方不适合林木生长。封山育林在短时间内可以使生态平衡系统上升到最佳状态。陕西部分地区已经成功实现了全面绿化、绿色进展,有利于植被自然更变与演替,提高大量植被类型生长的安定程度,并且提高混合树种的进展,有利于制造多物种生态循环系统。根据封山育林的强度和程度可分成全封、轮封和半封。在封山育林的核心区域实行全封,禁止人类穿越进行生产活动,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