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进展的需要。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养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此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这个学科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科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它不仅带来了教学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在不断深化着人们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教育的认识,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反映了教学容上的扩展,即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今日在这里,受省学院的委托,把我在这几年教学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与我们的思考,和大家沟通一下。有不当之处,万望谅解。一、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教育进展的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中首先提出了观念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进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养的需要”。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旧,老师越是投入,越是负责,那么对学生造成的损伤、摧残可能就越大。“南辕北辙”,危害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终身。㈠、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常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掌握的,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宗旨”,就是指小学科学课程要达到的目的。要把小学生培育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小学科学教育,并没有被更多人所重视,特别是没有受到各级各类教育领导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孩子科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