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案例:某家具公司筹资决策分析 1991 年 8 月,某家具公司总经理钟晨先生正在讨论公司资金筹措方式问题。为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需要到 1993 年 10 月末筹措1150 万元,其中 350 万元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留存收益及提高流动资金利用效果得以解决,其余部分 800 万元需要从外部筹措。在此之前,钟晨先生已经和投资银行设想了几个方案,并将在 1991 年9 月 2 日的董事会上正式提交讨论。 公司管理部门最初倾向于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资 800 万元。在证券市一场上,某公司普通股每股高达 33 元,扣除发行费用,每股净价为 31 元。但是,投资银行却建议通过借款的方式(年利率 7%,期限 10 年)筹措资金,他们认为举债筹资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一、公司背景及其规划 某家具公司是由几个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于 1980 年创立的,经过十年的进展,到 1990 年,销售收入从刚成立时的 1000万元增至 1620 万元。利润增加到 74 万元。有关的资料见表 1 和表2。 根据钟晨先生介绍,某公司的家具生产线较少,不能向市场推出大量的新产品。1991 年,该公司的生产线仅包括八种卧室家具类型、五种餐厅家具类型以及其他各种系列的家具类型,如有活动顶板的书桌及酒柜等。各类家具一般是根据传统方式,采纳木制结构制作的,或采纳类似木制材料进行表面装饰,使其既具有有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从生产能力看,目前公司拥有四套独立的生产设备,设在东图的分公司占地面积为 9.7 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卧室及餐厅家具;而设在西林的分公司占地面积为 3 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其他系列的各种家具。这两个分公司所需要的木制胶合板是由北洼林业局的一家工厂提供;其他各种装饰用材料是由几家工厂分别提供。为了不断扩充和进展,公司常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口味与偏好,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每年在家具市场上推出二至三种新型家具,并且关闭了相同数量的过时或不受欢迎的生产线,使公司避开了生产线的过度扩张与生产线的低效率公司的销售人员近 50 人,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地,拥有客户5000 多家。目前,市场部门致力于组建地区连锁店及平价商店。公司的管理人员确信,只有连锁店或平价商店才有利于在既定价格下大批量地推销家具。1991 年,公司拥有平价商店 14 家,估计到1992 年可达到 18——24 家。某公司拥有 950 雇员,平均人均年生产总值为 50000 元,而同行业的人均生产总值为 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