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客语危机以及客家人对客语和政府语言政策的态度曹逢甫、黄雅榆1.前言 客家语言的衰亡就是客家人的衰亡,因为客家语言一旦衰亡,客家文化也势必难以持续,语言文化都没有以后这个族群当然也跟着消亡,因此客语危机也就是客家人的危机,这一些客家人中之有知之士自然有深刻的认知,但因为语言的使用多半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一般人是否有这一层认知是本讨论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说得具体一点本讨论要探讨的课题主要有三个:(一)客语危机到底有多严重?(二)导致客语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三)客家人对客语,政府的客语政策以及母语教育等挽救客语的措施抱持那种态度?这三大问题我们在下面的三节 会分别认真地探讨,在最后一节我们除了总结我们先前的讨论之外,我们还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2.客语危机 到目前为止我想多半的客家人大概都可以感觉到客语有流失的危机,但流失的情形到底有多严重,则个人的感受恐怕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能清楚显示客语流失的严重性在以下的三小节我们将分别报导,笔者之一在 1995 年在全台所做的调查讨论,以及 1996 年在新竹市的调查讨论,最后我们将呈现另外一位作者在 2000 年分别在四个客家语言小区,台北、苗栗、东势以及六堆所做的二代间,(家长与学生)语言听说能力的比较讨论,因为这三个讨论都已分别在别的地方(参曹逢甫,1997、2024,以及黄雅榆,2024)有较全面且详细地报导,本文只就其中与客语危机有关的精要部分做一陈述。2.1 1995 年的全国问卷调查2.1.1 问卷设计与施测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根据的是詹惠珍(1994)所设计的问卷,问卷共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了所有可能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故乡、族群、母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职业、配偶、祖父母、父母的族群及母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开始学国语及母语的时间以及家人的语言能力,这一部分所得信息提供了独立变量的数据,问卷的后半部是语言使用部分,根据问题的性质又可分成三小部分,最前面的十八题是关于语言使用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关系,其后九题是关于语言使用与谈话地点的关系,最后三题则是关于话题与使用语言的相关性。 问卷的施测对象则是在台湾地区的闽南语、客语及南岛语言中之阿美、布农、邹、排湾、泰雅和赛夏之使用者中就三个年龄层(老,51 岁以上,中,50-31 岁,青,30 岁以下)选取若干人,目的是经由对他们语言能力以及语言使用情形之了解以推断有没有母语流失的情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