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执业质量控制标准一、审计计划阶段1.1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以便制定审计计划。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应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以识别和理解对会计报表、审计过程或审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或惯例。1.2 审计业务约定书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初步评价审计风险,考虑自身能力和独立性,重大项目、首次审计及风险较大的项目由主任会计师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其他项目可以以书面形式授权其他出资人与委托人签定业务约定书。审计业务约定书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 签约双方的名称;2、 委托目的;3、 审计范围;4、 会计责任及审计责任;5、 签约双方的义务;6、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7、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8、 审计收费;9、 审计约定书的有效期限;10、 违约责任;11、 签约时间;12、 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1.3 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为了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讨论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在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充分关注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合理利用以往的审计经验。1.4 确定重要性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错报和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初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分配到相关帐户。在确定重要性时,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推断:1、 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2、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3、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4、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5、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1.5 分析审计风险为了防止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经审计后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要综合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在执业过程中合理运用专业推断,评估固有风险,对各重要帐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并着重考虑其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如经实施有关审计程序,仍认为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认定的检查风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