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学德育工作对策探究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关爱、是帮助;是一种期待、一种发现;是为了保护、为了奠基。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无庸讳言,一方面微观上存在着观念上迷误、方法上陈旧、结果上低效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宏观上社会共识和环境保障的缺失、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缺失、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的缺失等滞后状态,以及说教式、形式主义和封闭性特征的严峻形势。尤其对于义乌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与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不想策划尼古丁社会风气尤其是德育建设更是提上议事日程。以上诸多痼疾根由在于德育理念和途径的滞后、延误和迷失,让我们大家为之焦虑和探究。笔者认为,优化当前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是前提 我国极其注重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弘扬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有关机构要立足于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制造的高度,对于青少年教育提高认识,由理念化为教育目标,进而成为教育实践的行动,进行试点,逐步扩展,不要一步到位,防止流于形式,疏于督导,坚决避开雷声大,雨点小,杜绝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尴尬。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把德育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上行下效,最终把学生培植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养公民。 二、老师的培训及示范是保障 老师毕竟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老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目前老师在理解和操作时,不但容易会有较大的偏差,而且还会有严重的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特别是发挥班主任的主体作用,组织全校班主任工作论坛,常常性地召开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讨论会议,适时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此外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以身垂范才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老师理当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自身的挚爱与执着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保护和信赖学生。 三、校园的文明建设是载体 学校教育立足点在于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学校应始终围绕着“培育 21 世纪走向世界的未来公民”主旨,坚持“全员德育”观念,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