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教学论文 一、感知阶段的教学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进展到理性认识。安全管理学的理论较为抽象,但其形成过程却是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的,而且其内容在现实生产生活情景中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提取情景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联的要素,引导学生对拟讲授内容进行思考,自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创设适宜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生熟悉的学校安全管理情况(如宿舍管理、实验室安全、火灾应急演练、校园安全文化等)、交通安全常识、自然防备知识等。二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是理论来源于实验,比如泰勒的三大实验得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是理论起始于事故案例,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等。三是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迁移进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四是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以“风险和事故预防”内容为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自己或家人有买保险吗?”然后,提取情境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的要素———“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转移的是那种风险?对于存在风险的企业而言,有必要投保吗?”接着,启发学生对拟讲授内容的思考,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企业的风险类型是怎样的?应该实行怎样的保险类型进行转移?” 二、理解阶段的教学 内容被学生感知后,接着就是理解了。对安全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关键有两点,一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讲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化程度。(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教材众多,内容也各有不同[3]。考虑到本单位安全工程培育方案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等。其中,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等;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化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事故管理包括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和事故预防与控制[4]。根据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可实行“管理学、安全学理论基础”特别迁移理解“安全管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