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认识讨论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在不到世界 1/10的耕地上,投入的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的 30%。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元凶”。例如,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总氮和总磷贡献率中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59%、30%[1];在进入滇池的总氮和总磷负荷中,农业面源污染物分别占 53%、42%[2]。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用于点源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技术,对面源污染治理不适用。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制订和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对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源头控制。国外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安全农产品生产是中国政府从源头治理农业污染的政策举措,旨在引导和鼓舞农户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采纳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减少氮素、磷素等营养物以及农药等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行为,是主体行为的客观结果。同样,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保护效应如何,需要考察农户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农户的环境意识支配着他们的环境行为,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3]。因而,要从根源上探讨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环境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关键在于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环境意识状况。环境意识可以分为生活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称之为生活环境意识;对生产过程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则是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意识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对其有解释和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只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是进展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典型省份,其安全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 62.7%,远高于全国 46%的平均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江苏省作为讨论区域,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实地调查,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现状,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进行测评,分析安全农产品户的个体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以为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思想和心理依据。 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2.1 问卷设计 环境意识是人类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观反映。洪大用和李强将生态环境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1)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2)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认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