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的渗透意识分析论文 摘要:学校德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和渐进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渗透特性。要全面提高德育渗透的整体水平及效率,必须切实解决好德育中的渗透意识问题,建立科学的受众、比照、渐进、反复和差别化渗透意识。 关键词:德育;渗透意识 德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中表现,对培育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 20 岁左右,身心变化处在无忌与隐秘并存、成熟与幼稚交替、自信与盲从混杂的阶段。面对学校德育,他们绝不会因一朝天降甘露,即刻茁壮成长,而无不经历着一个接受知识、生活比照、行为选择、内心反省到行为养成的过程,时间跨度漫长,变化迁移细微,影响因素众多、认知过程曲折,决定了德育过程与方式的“渗透”特性,从而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渗透”意识,学会“渗透”方式,把握“渗透”过程的要求,为此首先要解决好科学“渗透”的意识问题。 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讨论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仔细讨论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老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奇妙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 年、9 年、12 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老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身心素养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