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完善德育课教学简述论文 德育就是老师有目的地培育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指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引导;政治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鲜亮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三者之中,道德品质教育属第一层次,政治教育属第二层次,思想教育属第三层次,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这三者原则上是密不可分的,但因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在各个教育阶段,施教者所进行的德育内容也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来决定施教内容的比例。 以小学德育来说,小学生正处于 7 至 12 岁这一年龄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内容应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另二者为辅。这是因为,儿童最初的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的,再经由周围成人给予肯定或否定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在德育的三个层次当中,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德育内容,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施教者向他们阐述的这部分德育内容,并有可能真正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德育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所以在小学生的德育课堂上,老师应该尽量避开大段的说教和阐述,而是通过运用各种灵活、有趣的手段,并融入老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感知,寻找激情创设课堂的高潮,在师生的共鸣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所要求的道德法律规范,并化为他们自己的品质,进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掌握教材的精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认识道德法律规范的内容。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七册第一课《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于爱国教育比较容易接受。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对学生这种爱国热情进行了几点分析。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多半是从家长、老师,以及影视媒体处耳濡目染来的,对于爱国的本质要求,他们并不一定清楚。另外,对于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对于祖国的热爱,往往流于肤浅,在这方面通常是海外归国的华侨更能理解爱国的本义。我在讲课时先把中美两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得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