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项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强,对教育预算的投入也逐年攀升。原来为促进教育进展的专项资金,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项目监管不力,未能做到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和专项报结,致使专项资金未能起到助推高校科研项目进展的作用,反而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国家预算法;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自 2024 年起,我国每年将国民生产总值的 4%用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满足了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开发的需要,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高校各类科研项目的增多,项目管理成为与专项资金管理息息相关的工作。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正式开始实施,标志了对高校项目的预算审批、执行管理和绩效考核进入到科学化管理的阶段。 一、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高校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部门拨付给教育部门,并由教育部门下属的行政管理部门将款项再下拨至高等院校或相关事业单位,专门用于项目开发或工程建设,并且实行单独核算。但在项目开发及工程建设的实际管理中,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种种不合规的现象:一是项目申报信息不完整,导致专项资金申报存在出入。由于一些项目仓促立项,对于项目所需设备、人员等条件事前考虑不周,实施过程中需较多增补之处,这样就形成了项目申报信息不完整,从而带来专项资金审批不合规,导致资金审批额度与实际需求不符。二是“先批资金、后立项”现象严重。与上述情况类似,有些项目只是初步立项,未经论证环节,就仓促批付专项资金,往往造成预算过高的现象,甚至一些项目是根据批付专项资金来制定项目内容。无形中给挪用专项资金、私自扩大申报额度等现象制造了可乘之机。三是套取专项资金现象较普遍。最为明显的是“买非所需”现象,比如与项目无关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也纳入专项资金范畴;或是存在重复购买现象,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通过餐补、住宿、交通等费用套取现金的现象也较为多见,使得原本应该用于学术沟通、调研的费用被个人利益占据。四是疏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同类型项目申报较多,存在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问题。目前很多项目在立项申报时,存在讨论课题、讨论方向、讨论内容雷同的现象,但对于重复申报的项目,专项资金在审核时却无法做到“去伪存真”,因而给个别人或部门制造了钻空子的机会,以此套取国家财政资金。五是专项资金决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