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讨论 摘课程的文化适宜性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化层面展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适宜性讨论,有助于在更宏观的层面,揭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本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黔东地区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元文化”[1],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内容。学前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基于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讨论,可以进一步深化我院“五元文化”内涵,有助于丰富和进展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文章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融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适宜性问题,旨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提供参考,以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育方案及美术课程的标准制定提供建议,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能够适宜儿童的个性进展,为儿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学前教育,从而充分激发儿童的潜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讨论现状 在国外,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国的教育理念已从过去的“儿童中心论”转向了现在的“艺术社会中心论”[2]。1994 年,美国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注重体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体、技法、结构和过程,同时还提倡自由选择和制造性的应用,强调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3]。在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中国的传统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有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如年画等;有技艺精湛的古代雕塑,如石雕等;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刺绣、藤草编织、剪纸、皮影、蓝印花布等;还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沧源崖画、彩陶纹样、象形文字、青铜艺术、画像砖等[4]。中国传统美术由可视化的形象符号群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底蕴共同熔铸而成,以承续和保留人类童年时期观念和心理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类艺术的原动力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术透射出人类纯朴、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色彩热烈、鲜艳。同时,儿童画天真烂漫、大胆率真、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中国传统美术朴素的风格和童稚的风貌与儿童画的天真烂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丰富的艺术来源,儿童画教学实践显得较为单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美术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