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文化沟通传播的双向性探析 摘要:孔子学院的文化沟通传播是构建世界与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这一沟通过程是双向的。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回中国。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沟通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 (who) 、说什么 (what)、对谁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可对孔子学院的文化沟通传播进行分析,讨论孔子学院的文化沟通传播在这些环节体现出的双向性特征。这一特征提示孔子学院应有针对性地讨论不同文化沟通形式的传播偏好,讨论孔子学院文化沟通的形式、表达技巧、传播内容以及如何同与之匹配的、适合其沟通语境的传播渠道有效结合,改善传播效果。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文化沟通传播;双向性;传播策略 自 2024 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设立以来,经过 16 年的进展,中国已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过 500 所孔子学院和超过 1000所的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既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又进展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和显著的影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沟通与借鉴促进了文化的进展。孔子学院同世界进行文化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这一沟通过程是双向的,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回中国。在当前的讨论中,孔子学院与文化沟通一直是学界的讨论议题。如张兴福的《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沟通的路径问题讨论》是较早涉及这一议题且比较有影响力的讨论成果。该讨论认为孔子学院的设立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沟通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1]。王云泉的《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讨论》是比较早、比较系统地讨论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的论文,该讨论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卓有成效的一张“王牌”,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文化传播模式的探讨,论文通过对马达加斯加和韩国两个案例进行实证调查,提出了文化传播的本土化模式、符号解读模式和二元传播模式,并认为文化传播模式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