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和“生活世界” (一)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德国的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一说法。他认为上帝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制造了无限多个可能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并非上帝所制造的唯一世界,而只是上帝制造的其中之一。我们这个世界是上帝认为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于是就让它成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而其他的可能世界虽然不如现实世界完善,但也有完满的可能性,从而有理由获得存在。“可能世界”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我们现实世界的不足,在某些方面也是优于现实世界的。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社会的所有活动都与人相关。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有“可能世界”,而动物只拥有“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本质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人是改造对象性世界的能动主体,进而克服了自身的被动性。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其进行了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使人超越自然性的束缚而走向制造性。人是一种精神性的、能动性的、制造性的存在,教育活动应体现并提升人的类本性,这也是进行教育各项活动的最重要的“轴心原则”。人的类本质就是进行自觉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行动性和制造性。人本质的生长需要在生活中得以实现。大学德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本质也应该是以人的“可能世界”为逻辑起点,那么大学德育的本质就应该是在人的实践、交往和制造性的生活中得以实现,并促进个体进展自己的“可能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世界”的本质是人类的实践以及人类在实践中的交往活动。生活是人制造的,它也为人的进一步进展提供了前提。我们想成“人”才能成“才”,可见德育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若不以人的本质作为德育本质的出发点,那么德育活动就很难发挥其作用。“生活世界”是人的本质世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德育回归人类的实践。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制造性实践活动。“生活世界”是回归大学德育本质的要求,就要求大学德育要致力于生活的回归。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遵循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可能世界”就是达到了德育的最高“善”。回归“生活世界”遵循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可能世界”就是达到了德育的最高“善”。 二、当代大学德育的“现实世界” 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是近似乌托邦的理想,但这种理想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可能世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