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与中国文人探究论文

孔子与中国文人探究论文_第1页
孔子与中国文人探究论文_第2页
孔子与中国文人探究论文_第3页
孔子与中国文人探究论文 [摘要]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历史久远根深蒂固。本文选取孔子与中国文人这一角度,着重探讨孔子影响下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思想,以及孔子思想对于现今中国人价值观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传承孔子中国文人 一、无论是孔子,还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对于仕途都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一方面,大多数文人无法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产生放弃、归隐等念头;另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出世的精神又驱使他们在仕途上有所希冀。这种矛盾感可以用孔子的一生来做印证。孔子一生,反复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而且有极度的政治自信。在他 73 年的生命中,他积极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期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表示假如有人用他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表示周文王死后,一切的文化遗产都会集中到他那里。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非凡的政治理想、极度的政治自信,但都没有结果,孔子只做过几个小官。孔子的仕途生涯是极其失意的,在屡次受挫后,他定然想过要放弃,但内心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的促使他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充满了矛盾感。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才开始了著书论说,这对他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历史上具有这样矛盾感的文人不胜枚举。屈原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以自己的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楚国的富强、国家的统一鞠躬尽瘁,却换来了屡遭流放的结局,于是也生出了“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卜居》)的疑问。屈原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他对楚王的昏庸已经彻底失望,但却无法挣脱自己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最终选择以死殉国。历代文人如杜甫、李白、陆游、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而这些文人身上却深深打上了孔子思想和价值观烙印。这种矛盾感也渗透到今日的人们,很多人为功名所吸引而积极出世,却又有着厌世归隐之心,于是对仕途便有一种恨之入骨却又不忍割舍的情结。 二、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富贵,每个人都想得到,但假如不用正当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雏圣文化+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光临,大量办公文档供您挑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