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文_第1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文_第2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文_第3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尚德思潮高涨,注重心性进展之德。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讲仁明礼,力倡德育,提出知德、据德、修德、崇德、尚德、怀德等观点。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理论基础,综合道德仁艺,开创了下学艺文、中继仁德、上达人道的道德教育实践理路,形成志于道、始于艺、终于道、涵养仁德于其中的德育思想,为后世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启示。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实践理路 从西周末至春秋,推崇德性的思潮渐兴,《诗》《书》所载德论,比比皆是,且在不断嬗变中进展。有关德性的理论水平至春秋时期达到空前之高,德行思想“渐渐从‘行’的法律规范描述向‘德’的抽象提炼进展”[1]318,即由注重仪式行为的“德”转向注重心性进展的“德”。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孔子有志于弘扬仁礼之德、先王之道,广收门徒,大兴私学,以六艺施教育人,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提出知德、据德、修德、崇德、尚德、怀德等丰富的德育观点,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道德教育思想。如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理论基础开创了下学艺文、中继仁德、上达人道的德育实践理路,形成以礼为根本、以仁为核心、始于艺而终于道、涵养仁德于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古今学者对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多有阐发,当代学者刘和忠先生的著作《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讨论》全面阐述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主体内容(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人格表现、政治理想期望)、方针方法、历史影响等①,颇具代表性。不过,相较而论,以往讨论多从理论上分析,而很少从实践理路的角度探讨。众所周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张“敏于行”“行笃敬”“力行近乎仁”“躬行君子”,博学而力行天人之道,无不突出“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故从践行的角度探求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大有必要。职是之故,笔者踵武前贤,谨以《论语》所载资料为主,立足于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述而》一章(简称“志于道章”)的理解,从下学文游艺、中依仁据德、上志道达道三个方面探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路,敬请同仁指正。 一、志于道章旨 在《论语•述而》中,志于道章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分析此章主旨时,有学者将其视作孔子所示“为学之要”[3]、“学问阶段”[4]、“讲修身治学的次序”[5]、“自言生平”[6]等。但细而绎之,此章亦关乎孔子教学,故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雏圣文化+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光临,大量办公文档供您挑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