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下的中职教学论文 一、引例释疑,突破难点 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所谓的潜在意义。即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可与新学习的材料发生联系并提供知识学习的生长点。《旅游心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定义、原理初次接触感觉非常抽象、概括甚至难以理解,说到底,这些概念、定义、原理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前,必须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充分了解我们学习对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学习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定义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发,着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从而突破难点、疑点和盲点,为系统掌握知识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比如,关于“气质”概念的教学。书本上给出了“气质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这一定义,事实上这其中还包括了两个概念:心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心理行为与“脾气”一词的意思基本一致,较容易理解,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成为这部分的难点。对于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书本上只用描述性语言作了简单介绍,这里我们就必须补充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所谓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行为发生时变化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表现的显隐以及均衡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引例释疑,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生长点,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进展规律,更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举例是手段,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因此,举例应从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原理、效法措施出发,要认真斟酌、推敲,切忌为举例而举例,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对比方式,推陈出新,从而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新知。如我们在学习理解了“心理学是讨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后,在学习“旅游心理学是讨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