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嬗变与启发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受其影响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开始转向呆读死记、生吞活剥。特别是到明清之际,统治者一方面实施极其残酷的文化和思想专制政策,严厉禁止读书人自由思想、评议时政,另一方面又将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重要标准,这就使当时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滑向死记硬背、远离社会现实的深渊。这个时期的“大学”教育基本上谈不上正常的课程教学,也就更谈不上社会实践。虽然其间有王安石、朱熹、王夫之、黄宗羲、龚自珍等历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直呼吁提倡经世致用,崇尚实学有用,但在科举制洪流面前,其实际影响和现实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改变了中国社会格局,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也促进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大分化。在时局维艰的大势下,少数书院的主办者和负责人如洋务派的士绅、维新人士等痛感于国家被动挨打的现状,试图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育出能挽救颓势的有用人才。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认为师生应该以经世致用的态度仔细研习传统经典,从中寻找有利于解决当下危机的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开始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仔细思索,并将思考和讨论的结论记录下来。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培育学生结合现实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时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师徒门第制为代表,师傅不仅言传而且身教,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来教授学生,无形中将教、学、做结合起来。而且随着时局的变迁,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经过艰难孕育之后,开始自发地与社会进展密切联系起来,注重开设有用性课程,经世致用。虽然这些思想不完善也不成体系,但一定意义上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指导价值,可以将其作为我国早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雏形。 曲折探究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轫于 19 世纪 60 至 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初步成型于 1900 前后的北洋、京师、山西三所大学堂,成熟于 1922 年《学校系统改革案》的颁布实施,繁荣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先学日本,再仿美国,后法苏联的基本路径。洋务运动以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救实践,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办各类新式教育机构培育所需人才。洋务学堂高度重视操作实习,把实践环节引入教学过程。以创办于 1866 年的福建船政学堂为例。同治九年(1870)六月初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