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危机管理论文 摘要: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一方面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者的防患于未然以及应对过程中的有效处置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直接承受者的大学生,其应对危机的素养与能力息息相关。本文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讨论现状进行梳理,依据危机管理理论并通过德尔菲法分析了构成大学生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要素及其他关键指标。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群体;应对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展,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均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影响高校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也随之而发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及高校的形象和声誉,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进展。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有效处置,但大学生较高的应对能力和素养才是避开或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带来危害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讨论综述 (一)萌芽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学术沟通不断扩展、加深,使得西方以及港台学者的先进著作、思想得以不断地涌入。一小部分学者在讨论他们的思想和理论的同时,开始逐步涉足突发事件的管理。尤其在1989 年“六四风波”的发生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二)起步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024 年“非典”流行期。我国虽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但是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有关危机管理学术讨论才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关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学界一致公认的开拓者是周贝隆先生,他于 1994 年首次撰文提出“中国教育的危机”,其中就涉及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对,这也使得有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讨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西方部分思潮的流入也对当时部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的一定的影响,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始有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变化作为讨论对象,同时也开始了一些针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但总体数量仍旧不多。(三)进展阶段。从“非典”至今。进入 21 世纪,尤其是经历了 2024 年的“非典”疫情后,针对“非典”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