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现状及进展趋势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种类较多,但其基本参数应以心电参数的监护为主。我国的监护技术进展较早,始于 60、70 年代,但直到 80 年代中期才研制出用于临床的监护设备,当时的设备采纳了心电图的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显示采纳的也是模拟示波技术,到了 90 年代中期,具有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六参数的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其性能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水平,某些性能甚至还超过了国外的产品。这一时期的产品,信号处理基本上全部是采纳了单片机处理技术,显示也采纳了 CRT 显示,完全满足医院临床上对病人实施多参数监护的需求。 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种检测模块采集人体电生理信息(心电、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等,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监护项目),经放大、滤波,传输至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然后系统处理单元将结果显示、存储、打印等。目前国内多参数监护设备主要分两大类,高端监护设备和中低端监护设备,但无论高端监护设备还是中低端监护设备,它们的主要电气结构(以六参数为例,如图 1)进展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从高低端上看存在区别主要在于系统处理单元及各模块处理单元的变化,这些变化除了适应中国高低端市场变化的需求外,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目前信息技术进展的需求。 为了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需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内外有些企业将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各参数模块采纳模块集合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生产。这类多参数监护仪的电气结构将会由图1 的结构转化为图 2 的结构,它的优点是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缺点是扩展能力弱、模块维护成本高。 为了满足高低端市场的需求,同时又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展,国内有些企业仍然将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各参数模块采纳分立模块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生产也是一种必定的结果和趋势,这类多参数监护仪的电气结构和图 1 没有什么不同,但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系统处理单元采了嵌入式工控计算机处理(PC/104)单元,它的优点是具备信息处理、分析和模块扩展能力,并且软件开发周期短,缺点是系统处理单元和模块单元成本较高。 结合高端监护设备和中低端监护设备的优缺点,未来多参数监护设备在满足现代信息进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简单结构和低成本生产。根据这样的思路,可以认为未来多参数监护仪的结构应演变为图 3 的结构,它将以信息处理及信息交换为核心(如有线、无线网络的建立),同时可以直接控...